第(2/3)页 做豆腐可不是件容易事,要是搁在外面,更难,即使她力气大,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很多。 但是空间有电动的机器啊,全的,根本就不需要她费那么大劲儿。 仔细阅读了说明书,打开发电机,将昨天泡好的豆子按照比例一股脑的倒进机器里,开始磨豆浆…… 打磨豆子的时候,她将地里的白菜、萝卜、青菜、土豆、鸡、鸭、鸡血、猪血、牛、各种干货、丸等等等,该清洗的清洗,该切片的切片,最后的最后,才分门别类的拿竹签子串起来,按照食材的类别摆放到大盆里。 当然,弄这些的时候,会根据机器的提示音儿去摆弄豆腐的制作过程。 基本上那些食材准备妥当,老豆腐也做好了。 第一锅一共做了六板,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老豆腐,留下三板,剩余的三板她拿到空间外,放在雪地里等它自然上冻,这就是特色冻豆腐。 传统的老豆腐就是泡豆、磨豆浆、加水稀释、过滤、煮豆浆、点浆、压板成型、取下模板等八步。 而加水的目的就是稀释,以便获得原始豆浆,分离出豆渣。 过滤呢,就是把豆渣和豆浆分离。 煮豆浆是把豆浆煮开,用于点浆。 点浆则是加入石膏,使豆浆凝结。 压板成型就明白多了,直接将放置好的豆脑放入木质模子中,压出水分,做出豆腐,而后取下模板,豆腐就做好了。 水豆腐就是加水多一点,比老豆腐更简单。 第二锅浆汁儿她压缩成了豆腐皮。 豆腐皮是用豆浆点卤后,在棉布分层里,压榨出的豆腐模皮,双面有布纹。 它的制作方法和豆腐之前的工序一样,后面的就是点脑,打脑,泼皮,压榨,脱布,就是成品了。 点脑是很关键的,点脑的水平决定豆皮的质量,口感。 这些步骤和比例,她早就很熟练了,只不过以前都是传统工艺,而这次用的是机器,快是快了,可是比例还没掌握好,需要时间的调控,但是用于吃是绝对没问题的,毕竟是用灵泉水做出来的,口感怎么可能会差? 这一锅豆浆,她压榨出了三十多斤的豆腐皮,这个应该不老够,等今天白天有空了,她得多做一点。 第(2/3)页